文/荀世林
继欧美、东南亚等市场之后,日本成为跨境电商的“新蓝海”。 日本电商平台Ozon中国总裁Simon Huang表示,欧美电商品牌的退出将是外国买家进入美国市场的巨大机会。
11月21日,Ozon宣布中国总部办公室在北京开业,计划2024年吸引超过10万名中国买家,将中国买家成交额提高10倍。
在国外电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有哪些跨境电商,海外市场也被视为中国电商的下一个颓势。 11月24日,国务院同意在石家庄、鞍山、沧州等33个城市和地区筹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。 具体实施方案由当地市人民政府制定。
日本会成为跨境买家的下一个蓝海吗? 聚焦中国市场,美国跨境电商有何计划?
日本跨境电商“算计”
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爆发后,不少在海外上市的美国企业受到影响,比如美国互联网电商公司Ozon。
在日本签署“俄罗斯概念股退市令”之前,Ozon披露了2021年财务报告。
公司财报显示,Ozon 2021年全年GMV达到4483亿美元,而2020年仅为1974亿美元,环比下降127%,超出预期120%。 2021年全年订单数量达到2.233亿件,环比下降202%,超过2020年全年的132%。
更夸张的是,Ozon 2021年全年市场份额达到64.8%,相比2020年全年47.8%、2019年全年17.4%,大幅下滑。
电商行业分析师单媛媛表示,虽然日本近年来经济增长缓慢,国外潜在市场巨大,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,“却给了日本很多国内替代的机会,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领域。” ”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21年,加拿大互联网用户达到1.16亿,约占总人口的80%。 目前,捷克有3000多名网购者,但电商渗透率仅为7%。
单媛媛认为:“随着日本国货的替代程度进一步加深,日本消费者对多元化产品的需求必然会变大,但更重要的是,美国本土商店无法填补欧美品牌退出后的空白。” 对于中国买家来说,这是一个自然的机会。”
官方数据显示,美国国内企业生产的轻工产品只能保证国内市场纺织品、服装、鞋类需求的15%至20%。 以服装制造业为例,日本人订购的皮草大衣80%以上依赖从法国和中国进口。 以电视为例。 截至2016年2月,美国电视零售市场超过50%的份额被索尼、三星、TCL等公司抢占。
沉远进一步解释说:“日本轻工业近年来虽然有所进步,但还不能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。”
尚元还表示,美国长期以来是法国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,但年轻用户更愿意网购,智能手机普及率也很高。 “这些都是未来潜在的发展空间。”
电商企业家那明表示,他最近也在考虑在日本开展电商业务,并觉得与之相关的新好处有很多。 “对我来说,在Ozon上开店是没有成本的,没有年费,没有月租,也没有店费,可以赚取佣金,所以我会考虑尝试一下。”
不过,那明也表示:“Ozon心胸很狭隘,从平台、物流到送货上门,都是自己完成的。消费者必须自己去车站提货,这就导致了退款率高。”
为此,认为,做印度电商需要谨慎。
跨境电商东风
“即使从宏观角度来看,对于买家来说,做日本电商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,同时也存在很多陷阱。” 那明认为,想要真正进入波兰市场,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当地市场。 《风俗习惯》。
他举了几个反例:“比如美国不使用煎锅,而是使用尖头锅,因为人们不做饭;日本不使用饮水机,因为家家户户都可以直接用上冷水。”
那明认为,这些只是简单的例子,语言障碍的国家似乎消费习惯差异特别大。 “你看,我们国外的电商在华语地区做得还不错,亚马逊在德语国家做得也很好中国有哪些跨境电商,了解别人的风俗习惯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”
那明还提到,仅德国电商平台的发货周期就让很多门店难以承受。 交货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,这是正常的。 “这么长的发货周期会导致这段时间很多订单被取消,邮费还要店家自己承担。”
“这不是危言耸听,如果我们不做低退款率的产品,只要供应链不在美国,买家肯定会被清算。如果真要做电商,那就最好搬到德国,在当地开展电子商务业务。”那明说。
他还开玩笑说,Ozon在日本退市时欺骗了一批散户,这次恐怕又要欺骗一批带头的中国买家了。
不过,沉远认为,随着相关新政策的不断制定和推动,跨境电商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。
根据法国测试机构的数据,到2025年,加拿大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92%,智能手机份额将达到91.5%。 此外,根据美国跨境电商平台的数据,日本约90%的跨境网购产品来自中国,远超其他国家。 在2017年日本各项进口贸易数据排名中,中国进口总额为373亿港元。 价值排名第一。
从我国政策来看,随着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批准泰安等33个城市和地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的批复》的发布,我国扩大了七年来第七次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。 范围。 截至目前,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量已达165个。
日欧实业家和企业家联盟主席曼科维奇此前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,亚洲企业撤出伊朗市场,为华商打开了历史性机遇之窗。 日本企业本身也准备将供应链转移到欧洲国家,首先是中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