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北京时间7月2日晚,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与越南达成贸易协议,其核心条款引发全球关注:越南输美商品被分为两档征税,直接出口商品将面临20%的关税,而经越南“转口”至美国的商品则被课以高达40%的惩罚性关税。作为交换,越南承诺取消所有美国商品的进口关税,实现美国商品的“零门槛”进入。
这一协议的冲击力首先体现在数字上: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,越南去年是美国第六大进口供应国,向越南出口了价值近1370亿美元的商品。
按国家计算,越南对美贸易顺差位居全球第三,仅次于中国和墨西哥。由于企业希望在关税豁免截止日期前尽快将货物装船,5月份越南的出货量增长了35%。
协议所涉及的20%基础关税若落地,将直接冲击越南出口的命脉产业——纺织服装业(占越南对美出口近1/4)和电子产业(苹果、三星等供应链重要环节)。耐克、盖璞、露露柠檬等品牌在越南布局的庞大产能将直面成本剧增的挑战。而40%的转口关税如同一把悬顶之剑,虽具体清单未明,但其威慑力已足以让依赖越南进行部分组装或转运的企业(特别是涉及规避美国对华关税者)陷入恐慌。
协议背后,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:
“对等”之名下的单边倾斜:协议以“对等”为名,实则高度不对等。越南以全面开放市场换取美国维持20%的惩罚性关税,经济代价沉重。特朗普刻意强调的“越南同意取消所有关税”,本质是服务于其国内政治叙事,塑造“美国大胜”的形象,为选举造势。
精准狙击“中国规避”:40%的转口关税直指要害。近年来,部分企业通过越南进行“轻微加工”或转运,规避美国对华高额关税的现象日益突出。美国海关数据显示,2023年涉及中国原产商品通过越南“洗产地”被查获的案件金额激增。此条款旨在堵塞这一漏洞,迫使供应链进行更彻底、更昂贵的“去中国化”重组。
重塑亚太供应链格局的野心:这不仅是双边协议,更是美国重构印太经贸版图的关键落子。通过高关税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在越南的密集生产模式,配合其推动产业链向“可信赖伙伴”(如印度、墨西哥、甚至部分制造业回流美国)转移的战略目标。
越南的艰难抉择:以空间换时间的妥协?
越南看似做出了重大让步,但其决策逻辑体现了小国面对强权的务实考量:
避免更坏结果:相较于4月特朗普威胁的46%关税以及7月9日暂停期结束后可能恢复的最高50%关税,20%的基础税率已是谈判成果。越南选择承受此痛,避免国家主要出口引擎瞬间休克。
稳定市场预期:协议(尽管细节和最终性存疑)暂时驱散了最高关税的阴云,给予在越外资(如三星、耐克)一定的喘息空间,避免恐慌性撤离。此前5月越南对美出口激增35%,已显露企业抢在关税大棒落下前出货的恐慌。
换取战略缓冲:越南正积极进行外交布局。一方面,高级官员赴美签署30亿美元农产品采购协议,展现合作姿态;另一方面,贸易部长积极游说耐克、盖璞等美企巨头,寻求其政治支持以牵制特朗普政府的极端要求。开放市场虽是代价,也可能吸引部分美资投入,换取长期关系稳定。
全球供应链的“越南节点”面临剧烈震荡:
协议的影响将如冲击波般扩散:
纺织服装业首当其冲:作为越南对美出口支柱,利润率相对较低的服装鞋帽企业(如代工厂)对20%的关税极其敏感。品牌商(耐克、盖璞等)将面临艰难抉择:提高美国售价(抑制需求)、压榨供应商利润(加剧劳资矛盾)、加速向柬埔寨、印尼、孟加拉甚至非洲转移产能。供应链的碎片化和多元化进程将被迫加速。
电子产业暗流涌动:消费电子(如三星手机、苹果配件)和计算机设备制造同样受20%关税影响。更致命的是40%的转口关税。若美国将中国供应的关键零部件(如特定芯片、精密结构件)列为“转口”高风险目标,将迫使在越电子制造商大幅调整采购策略,加快寻找中国以外的替代供应商,或承担巨额关税成本,最终推高全球电子产品价格。
“转口”灰色地带的末日?40%的关税将极大压缩借道越南规避对华关税的利润空间。美国必将强化原产地规则核查,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合规管理(如建立更透明的供应链溯源系统)。依赖此模式的中小贸易商可能被彻底挤出市场,加速相关灰色产业的消亡。
投资流向的重塑:协议增加了在越投资的不确定性。新投资者会更加审慎,评估关税长期风险。部分现有资本可能转向其他享受美国更优惠关税待遇的国家(如墨西哥,受益于USMCA)。越南吸引外资的“成本洼地”光环正在褪色,其必须依靠提升基础设施、劳动技能和行政效率来维持竞争力。
未定的终局与全球贸易的裂痕
特朗普的宣告并非最终定论。协议细节、40%关税的具体执行清单、越南政府内部是否完全认同所有条款,均存在变数。7月9日,为期90天的“对等关税”暂停期即将结束,若协议未能如期落地,高达50%的关税威胁将卷土重来,足以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和供应链的紧急调整。
即使协议最终签署,其深远影响也已超越美越双边范畴:
“特朗普模式”的示范效应:这种以单边威胁为杠杆、迫使贸易伙伴接受不对等条款的模式,可能被特朗普(若再次执政)复制到与其他贸易顺差国(如印度、印尼、欧盟)的谈判中,进一步撕裂全球贸易规则体系。
供应链韧性 vs. 效率的再平衡:企业被迫在成本、效率和地缘政治风险间进行更痛苦的再平衡。“中国+1”策略可能升级为更分散、成本更高的“多节点”布局,全球通胀压力隐现。
WTO边缘化的加速:此类双边强权协议,无视多边规则,持续削弱WTO的权威和作用,全球贸易治理体系面临更深层次危机。
美越这份笼罩在不确定中的贸易协议,已然成为观察全球经贸秩序裂变的一个风暴眼。特朗普以“美国优先”的强硬手腕,迫使越南在刀锋上起舞,以市场开放换取避免毁灭性关税的暂时喘息。20%和40%的两把关税利刃,不仅切割着越南的出口经济命脉,更迫使深度嵌入全球化的企业重新绘制供应链地图——纺织巨头加速南迁,电子大厂严查原产地,转口贸易濒临终结。
当7月9日的暂停期大限迫近,协议细节的迷雾能否散去仍是未知数。然而无论最终文本如何落定,一个更深远的事实已然清晰:贸易不再是基于规则的共赢游戏,而日益沦为大国角力、小国求存的残酷竞技场。这场美越之间的不对等博弈,敲响的不仅是越南制造的警钟,更是全球化黄金时代渐行渐远的暮鼓。供应链在剧痛中重塑的阵痛,终将传导至世界每个角落消费者的账单之上。
文章来源:江玉燕